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李博)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一周年之际,6月19日,由北京通州区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印刷学院承办的大运河文学主题宣讲暨2025“大家小家来通读”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场活动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以阅读为纽带,串联起运河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
去年,通州区聚焦探索阅读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创新路径,策划实施“‘大家小家’来通读”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统筹专业力量组建专家智库,深入全区11个乡镇进行全覆盖调研,形成特色报告,结合调研结果及农民需求推出3大类22场主题阅读活动。
今年,“‘大家小家’来通读”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新启航,将通过大运河文学故事挖掘、大运河文学故事宣讲、大运河文学故事系列丛书出版等举措,深入挖掘通州区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文化底蕴,持续打造阅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动品牌。
首场活动主场地设在副中心文化地标——北京城市图书馆,与“以阅读启智、以文化育人”的初衷相映成趣。来自高校、出版界、作协的6位专家以大运河文学为切入点,以多维视角展开深度对话。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卫华以“运河文学与通州文脉传承”破题,勾勒大运河文学织就的通州千年文化图谱;长期致力于运河文化研究的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陈喜波以“运河视角下的通州文学”为切入点,提炼“运河水脉滋养通州文脉”的核心特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建伟基于北京文化史研究,解读大运河通过影响通州的地理、文学面貌,进而塑造北京历史和文化结构的内在肌理。
当代通州代表作家郑建山依据自身经验和长期创作实践体会,以《谈通州的作家群》为题,生动描摹通州作家的精神群像;跨界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新锐北京作家侯磊聚焦“‘大运河文学’作品在通州的活化与落地”,以明快通透的语言为阅读推广提供实践路径;出版人樊金凤借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解码“焕发大运河生命力的文学密码”。
“大运河相关的文学现状,让我意识到编辑出版绝不仅仅是对文字和稿件的机械处理,更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文化使命。”北京印刷学院学生郑之同说,“我一定会珍惜这次实践机会,在文学故事的改写编辑中磨练自身,努力帮村民们找到‘自己的文化故事’。”
“‘大家小家’来通读活动能让更多人阅读运河文学作品、了解运河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多参与。今天回去之后我打算组建个‘运河读书会’,组织我们村村民、孩子们把运河故事读起来、讲出来。”参加活动的文学爱好者张女士说。
通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大家小家来通读”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聚焦北京市第二批“百千工程”乡村振兴“樱游运河”示范片区,对大运河文学物质遗存与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出生地儒林村等通州农村地区开展全面调查研究;面向全区各乡镇,以“故事+互动”形式展开14场大运河文学故事宣讲;精选大运河文学经典进行创新性阐释,编辑出版《大运河讲故事》5册系列图书。通过“一场宣讲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落”的涟漪效应,让大运河文学的精神养分渗透到乡村文化肌理,书写副中心“以文化人、以文兴村”新篇章。
http://bj.people.com.cn/n2/2025/0620/c14540-41266125.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