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翠屏:科技赋能“超给力” 助力天府“满粮仓”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发布时间:2025.06.26

翠屏区现代农业园区。翠屏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翠屏区现代农业园区。翠屏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眼下正处于水稻生产期,作为2025年全国水稻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2024年四川省粮油千亩高产先进县的宜宾市翠屏区,正大力推广农业现代科技应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科技赋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粮食产量、做强粮食产业,奏响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时代强音,绘就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雨过天晴,在李庄镇安石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台配备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六行水稻插秧机正在水田间稳步前进,快速栽插下一行行整齐的秧苗。这台六行水稻插秧机通过智能化规划路径,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员摆放秧苗,便能实现田间自动插秧、智能避障和掉头转弯等全套无人作业。

“过去,要完成一亩田的水稻秧苗移栽需要3到4个人干一整天;如今,我们使用这个六行水稻插秧机只需要一个人搬运秧苗,它单日工作效率在50亩左右。”翠屏区农投公司项目负责人周盛洁说。

要实现粮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推广运用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和高产技术是根本。一组数据见证了翠屏区“十四五”期间,“科技实践”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走深走实的发展成效:建成高标准农田占比从60.07%提升到73.27%;“稻香杯”获奖水稻品种应用从13个累计到50个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73.19%提升到83.89%;水稻亩均单产从545公斤提升到561公斤。

在“十四五”收官的2025年,翠屏区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进粮食种植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并向产前服务和产后加工延伸,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提高全区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翅膀”。

在李端镇其林村,端祥专合社的工作人员涂益正按照规范的栽培密度进行水稻移栽,确保每亩水稻田栽插穴数在1.2万穴以上,类似李端其林村这种标准化作业方式已成为翠屏区全区12个水稻生产示范点位的“标配”,这也是翠屏区突出“更大面积”整区推进单产提升的关键措施之一。

2025年,翠屏区按照“一镇一示范”标准,统筹资源为粮油稳面增产筑牢根基:整合5400万元项目资金,调配83吨种子、3500吨肥料和15万亩病虫害防控服务有效投入到生产发展,并在全区每个镇(涉农街道)各建设一个生产示范点位,并参照往年增产增收成功经验做法,广泛带动周边区域应用高产高效生产措施,带动全区粮油单产全面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据悉,粮油产业化发展带动户均节本增收200元以上。此外,翠屏区集中力量优选“宜香优”“品香优”等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创新发展农机农艺相匹配的“中稻+再生稻”生产方式。同时,采用绿色高效防控水稻病虫害,创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完成了“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相结合的措施闭环。

在这里,科技力量加持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新建的高标准农田、新引进的品种与技术、新使用的机具设备和新探索的加工发展模式正为翠屏大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2025年,翠屏区构建“领导小组+产业专班+指挥部”三级联动体系,制定了粮食播种面积81.2万亩、预计总产量达35.6万吨以上的目标任务。同时,翠屏区全面推进粮油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粮油产业示范带10万亩。其中,南域粮经统筹产业带3万亩、北域粮油轮作产业带7万亩,并按照省星级园区标准重点开展北域3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南域2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和李端1万亩优质水稻(再生稻)现代农业园区等3个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秦旭)

http://sc.people.com.cn/n2/2025/0626/c407319-4127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