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近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展览馆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茶业展 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交流会 北京泉州茶宣传推介会”(以下简称2025北京“一展两会”)在北京展览馆和马连道茶叶街同步开幕。今年活动主题为“以茶结缘,相聚北京城;以诚会友,品饮世界茶”。本届展会从5月23日持续到26日,为期4天。
本届活动聚焦“提振消费”的核心,全面呈现我国茶产业发展成果,打造高端茶品牌盛会——在继续举办开幕式、专题推介会、茶产品与包装调查推选等多项主题活动的同时,创新举办“三茶统筹—茶香瓷韵”泉州专场推介会及“纪念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创制150周年推介会”等活动;福安市、苏州市吴中区等地方政府也会举办专题推介会,为京城百姓提供品鉴良机;此外,“2025万名小茶人逛北京大茶展”活动在往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为青少年搭建寻找茶趣、了解茶文化的舞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展会聚焦本届主宾城市泉州的茶业与配套产业特色,搭建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视听新生态,彰显“东亚文化之都”的魅力所在。泉州有一千多年的产茶历史,盛产以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等品种为主的乌龙茶,1995年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此外,还拥有南安石亭绿茶、泉港涂岭红茶、德化江山美人茶等多种地方特色品种。今年的泉州主题馆将会有更强的互动性、更好的体验感,除了设置城市主题展区、茶产业展区、茶文化展区、农业科技展区等常规展区以外,专门安排了茶、香、瓷技艺互动体验区、闽南红砖墙拍照打卡区、蟳蜅“簪花围”迎宾接待区等。集中展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茶罐、陶瓷香器、茶宠、瓷花、香薰等融合文创新品,以及制茶大师、陶瓷大师、制香大师携手创作的主题套装等。
本届展会的参展商首次参展率达30%,以首发经济赋能茶叶消费结构升级,形成全国茶业版图的多元碰撞与创新矩阵——林芝携雪域高原生态茶破界而来,以海拔3000米以上的墨脱茶园诠释纯净基因;武夷山、建阳、扬州等展区首次参展,将共展我国茶产业多样风采;新会馆通过陈皮茶文化开辟融合赛道,凸显“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的地道区域属性。同时,湘茶集团、金羽兰茶、凤庆陈升红等龙头茶企首次悉数同台。这场跨地域、跨民族、跨品类的首展集结,既映射中国茶业生态的蓬勃脉动,更以多元基因交融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本次展会中的西城展区将会呈现数字街区的建设成果,并联合ITEAMO推介新茶饮明星产品。据悉,展会期间“茶和天下”中国茶Top20交流会、“茗香花韵”活动、第二届建筑艺术与茶文化对话、“茶BA”篮球联赛、“中国茶·好故事”访谈直播、北京雨燕茶文化活动、外国记者茶文化体验活动等活动将纷纷登场,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在当日下午的“一展两会”专题推介会中,北京市西城区与福建省泉州市围绕《北茶中心-共创共建,中国茶可信数据空间》《砥砺进取,高质量发展助力京华再腾飞》及《世遗泉州 茶香瓷韵》主题系列进行深度推介。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西城区聚焦产业升级,推动茶与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深度融合,统筹谋划推进茶产业布局优化、空间拓展和品质提升,用科技赋能马连道发展。
泉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泉州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香飘五湖四海,已成为中国茶一张亮丽的“世界名片”。全市共有茶园80万亩,其中生态茶园占比高达84.31%,茶叶年产量达11万吨;产业拓展至包装印刷、机械制造、贸易物流、休闲旅游等诸多领域,是全国最大的茶叶机械生产基地、包装生产基地和电商基地,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60亿元。在随后的“一展两会”发布环节,2025“一展两会”茶产品调查、2025“一展两会”(泉州)乌龙茶产品调查等结果相继发布。
在本届展会中,记者了解到,贺州将成为下届主宾城市。贺州种茶历史悠久、饮茶文化深厚,是广西六堡茶的核心产区和重要文化发源地,盛产六堡茶、绿茶、红茶,以昭平县为主产区,贺州昭平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早春茶之乡。贺州也精心组织了一批优秀茶叶企业参加本届“一展两会”。
据了解,为方便市民在马连道茶叶街体验区和北京展览馆展区分别体验,每天安排班车往返于马连道和北京展览馆,以实现马连道和北展两区域开展各项茶文化互动、体验及促销活动。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https://www.cet.com.cn/wzsy/ycxw/10208883.s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