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场演唱会,你手里攥着的票根可别扔,留着也许可以用来薅“羊毛”,这就是最近很火的“票根经济”。简单说,就是消费者手中的票务凭证,摇身一变成了优惠凭证,让“买买买”变得更easy!
比如,凭一张演唱会门票,就能解锁周边酒店、景区门票折扣;凭一张马拉松比赛号码布,就可享受住宿、餐饮让利优惠;出示一张电影票根,就可以购买商超打折商品……这些都是“票根经济”带来的优惠福利。
关于“票根经济”,一起来看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创新的解读!
问题1:“票根经济”到底有多大的“魔力”?
本质上讲,“票根经济”是以票根为纽带,推动消费从单一购买转向链式体验,来促进文、商、体、旅等领域融合发展,形成从流量到消费的闭环的一种经济模式。
游客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参加万人星空演唱会。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另外,“票根经济”就是一场符号的狂欢。比如游客将票根拍照,上传社交平台,这时人们去分享的是什么?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象征的社会意义,这种符号的魔力也造就了“票根经济”独特的市场杠杆效应,将一次性消费转换成了长期的情感投资。
问题2:“票根经济”能“玩”出哪些新花样?
“票根经济”的终极目标肯定不是卖票,而是把游客留下来。
如何来实现从打卡驱动到情感绑定的转变?我们要赋予票根更多的故事性。我们可以建立起社交裂变的激励机制。鼓励游客来分享票根内容,并且给予一些奖励,比如二次消费的折扣,形成晒图引流到再消费的闭环。比如,景区可以在票根上嵌入餐饮、住宿或者文创的内容,引导游客从门票消费转向全域消费。
观众手持电影票在贵州省黔西市横店电影城电影海报前留影。新华社发(范晖 摄)
只有当票根从纪念品升级为消费入口,从社交货币进化为体验的凭证,才能真正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
问题3:“票根经济”如何改变我们的消费?
“票根经济”不仅是营销现象,更是消费升级的缩影。它对文旅消费的启示,我们可以总结为三大特征:第一,情感价值大于功能价值;第二,用户的运营大于单次的销售;第三,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包括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都非常重要。未来如果我们能够以“票根经济”为切口,系统化来优化和提升文旅消费的生态,我国的促消费、扩内需的战略将获得更加可持续的支撑。
https://politics.gmw.cn/2025-05/30/content_38059796.htm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