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画笔绘就浙江莲都共富新画卷

来源: 丽水市莲都区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05.30

清晨的瓯江畔,村民雷春英正对着千年古樟树调色。她的画布上,江面晨雾氤氲,白鹭掠过碧波,不远处游客在青石板路上驻足拍照。“以前给别人打工,哪敢想现在靠画画挣钱!”雷春英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北埠村村民,她所在的地方曾经是冷清的画廊一条街,如今挤满写生画家和青年创客。

这里的变化,始于三年前的一场“破界”行动。当大港头村因油画产业声名鹊起时,周边的河边、利山、石侯、北埠、南山五个村却守着茶园、荷花、古村落等资源“单打独斗”。“好资源攥在手里,就是变不成真金白银。六个村就像六支颜料各自鲜艳,却画不出一幅完整的画。”河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蓝小清回忆道。

2022年,六村以“一核带五村、一艺兴三业”发展模式抱团发展,用一支画笔串联起油画、茶业与旅游,2024年片区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增长165%,探索走出了一条山区组团共富的新路。

艺术共创,从散沙到聚宝盆

在河边村,陈瑶平的行画工坊里摆满即将发往欧美的手绘油画。这位返乡创业青年以产业化思维重塑油画产业链:通过将传统油画与数字技术结合,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引入订单式创作机制,带着莲都本土画家和村民画工,从大港头的艺术创作中汲取创意和灵感,生产的手绘油画已远销欧美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过去画家单干,现在全村都是产业链的一环。”陈瑶平介绍说。

产业被艺术点亮,六村合力,“艺术生态”愈发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老卫生院、老村委会、售票处、校舍……六个村将这些“沉睡资产”改造为乡创空间、理想艺站、莲城书房等共享空间,300多名年轻创客、数字游民带着创意扎根;计划投资1亿元的行画产业园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未来将构建创作型行画生产、交易、展示的全链条平台,孵化亿元级产业集群,为村民铺设从“执锄头”到“执画笔”的转型通道。

产业协奏,六村“握指成拳”奔“共富”

当艺术画笔“跨界”点染茶山,六村的“组团基因”同样在茶产业链上破壁生长。站在石侯村千亩连片生态茶园前,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志东仍记得曾经的窘境:“过去我们都是小茶园、小作坊,亩均收益只有4000元左右,村集体守着茶园收租,每亩不到100元。”转变始于一场“联姻”——六村整合零散资源来匹配产业发展需求,引入抹茶碾茶龙头企业“又见末芽”。

石侯村整合500多亩山地资源、北埠村腾出符合规划的建设用地、利山村改造闲置厂房、大港头本土画家设计茶叶礼盒……“就像凑份子招亲,单个村‘家底’不够,六个村合力就成了!”郑志东说。“又见末芽”用一杯20元的网红抹茶冰淇淋,撬动了大港头片区从传统茶产业到新茶饮原料等转型之路。如今,茶叶加工厂带动了片区100多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5万元;石侯、北埠等村集体茶园租金涨到了每亩500元。

中心村龙头牵引,周边村功能互补。除了油画产业、茶产业,这种“组团思维”同样在大港头片区的旅游产业绽放光彩。利山村将百亩莲花田升级为文化体验基地,延伸莲叶包粽子、莲蓬做手工、莲藕制粉条等体验内容;河边村把“船帮宴”搬进精品民宿,配套接待实现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游客在片区逗留时长从原来的平均2小时延长到平均3.5小时,人均消费涨了3倍。

“我们按照‘IP引进来、游线串起来、体验动起来’的思路,做强大港头村‘艺术度假IP’,通过S328最美省道、瓯江生态航道、画乡绿动步道串联各村,既让周边村共享到古堰画乡旅游度假区的流量红利,又解决了度假区游线拓展的痛点。”大港头镇党委书记叶予序介绍。

山水为幕,艺术执笔的共富长卷

夕阳西下,瓯江边的写生者仍未散去。雷春英收起画架,准备回家打理画廊。“以前觉得‘艺术’离农村很远,现在它就是我们致富的‘画笔’。”她望向不远处正在收尾的10亿元古堰画乡文创产业园项目说道。

画笔点染处,山水皆成卷。发展数据为大港头这幅“共富长卷”添加了最有力的注脚:2024年片区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超450万元,六村全部超过50万元,较抱团发展前增长了165%。“组团发展是我们的新起点,为的是村民钱袋子更鼓、日子更美、心里更踏实。这条兴村路,我们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大港头镇党委书记叶予序望着江面穿梭的游船感慨。船桨划过处,六村的灯火倒映在瓯江中,恍如一支永不干涸的画笔,在群山间续写着“艺术唤醒乡土”的共富故事。

而在莲都区,这样的“1+N”片区组团发展正成为缩小“三大差距”的新引擎——大港头镇大港头村、碧湖镇堰头村、碧湖镇白口村、老竹镇老竹村4个重点村,正辐射带动21个周边村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片区组团发展新格局,到2027年还将扩展至7个片区、47个村。

http://www.zj.xinhuanet.com/20250530/7f64dfeb79f0480698fa8b22613a32f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