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华章】指尖技艺助力就业增收——非遗工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 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5.05.30

光明网讯(记者 靳铃涵)小小竹编变身时尚包包,银器打破国外垄断,传统绣品变为国潮服饰,走上时尚T台……非遗,正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蝶变;越来越多的非遗及其传承人,正依托非遗工坊,让非遗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也让中国非遗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非遗工坊最早是由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展而来。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共同发布《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工坊的建设,通过吸纳就业、加强培训、培养带头人、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做好宣传推广等具体措施,明确非遗工坊运营的主要工作,以及提升改进的路径。截至2024年6月,全国的非遗工坊已达9100家。这些非遗工坊多依托当地非遗相关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为非遗活态保护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抓手。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51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之际,记者深入海南、贵州、云南等多地,探访守护乡土中国根脉的非遗工坊。

苗绣的“数字突围”与山乡蝶变

化屋村,这个坐落于贵州毕节的美丽村寨,青山环抱,绿水潺潺。这里曾是异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化屋村脱贫后,这里的村民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在化屋村,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要从小学习苗绣。”95后的苗族刺绣县级传承人杨文丽告诉我们。2019年,杨文丽回乡创业,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创办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非遗工坊,用刺绣让更多乡村妇女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文脉华章】指尖技艺助力就业增收——非遗工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丽(光明网记者 靳铃涵/摄)

https://feiyi.gmw.cn/2025-05/30/content_38060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