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靳铃涵)小小竹编变身时尚包包,银器打破国外垄断,传统绣品变为国潮服饰,走上时尚T台……非遗,正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蝶变;越来越多的非遗及其传承人,正依托非遗工坊,让非遗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也让中国非遗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非遗工坊最早是由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展而来。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共同发布《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工坊的建设,通过吸纳就业、加强培训、培养带头人、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做好宣传推广等具体措施,明确非遗工坊运营的主要工作,以及提升改进的路径。截至2024年6月,全国的非遗工坊已达9100家。这些非遗工坊多依托当地非遗相关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为非遗活态保护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抓手。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51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之际,记者深入海南、贵州、云南等多地,探访守护乡土中国根脉的非遗工坊。
苗绣的“数字突围”与山乡蝶变
化屋村,这个坐落于贵州毕节的美丽村寨,青山环抱,绿水潺潺。这里曾是异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化屋村脱贫后,这里的村民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在化屋村,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要从小学习苗绣。”95后的苗族刺绣县级传承人杨文丽告诉我们。2019年,杨文丽回乡创业,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创办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非遗工坊,用刺绣让更多乡村妇女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丽(光明网记者 靳铃涵/摄)
https://feiyi.gmw.cn/2025-05/30/content_38060519.htm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