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科技“新农具”护航种子“慧”成长

来源: 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5.08.13

时下,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的山野间,4.23万亩水稻制种田正见证着一场由科技引发的农业变革。从制种物联网系统的实时监测,到“智慧制种”APP的广泛应用,再到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这些科技手段正让传统耕作方式焕发出新活力。

立秋时节,在岑巩县凯本镇凯阳坝区田野上,轰鸣的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秸秆粉碎、颗粒入车……金灿灿的稻穗转眼间就成了一颗颗谷粒,田野上机械的轰鸣声和农户的笑声,共同奏响丰收交响曲。

收割机在岑巩县凯本镇凯阳坝区收割制种水稻(钟勇 摄)

“今年预计亩产超500斤,全程机械化帮了大忙,过去几十个人十几天的活儿,现在一两天就能干完,成本降了,效率高了,还不耽误产业轮作。”种植大户杨信看着自家的350亩制种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岑巩县不断推广水稻制种机械化生产,积极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助力农业机械化发展,让4.23万亩制种水稻从育秧、耕田、插秧、收割、烘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丰收的水稻种子(钟勇 摄)

“我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机械化技术落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农户种粮的信心。”岑巩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吴朝武介绍,岑巩县还将充分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加强农户和农机手培训,让更多农户增加收入。

除了全程机械化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也成为岑巩水稻制种的新名片。

在凯本镇四季村,种粮大户舒龙站在田埂上,手中的手机成了他管理100多亩稻田的“秘密武器”。

“这块地土壤湿度不够,需要补水;那片苗氮含量偏低,该追肥了。”他笑着说,“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一部手机就能知道土壤湿度、温度,还能及时收到病虫害预警、施肥建议。现在种地太简单了。”

这一切得益于岑巩县强化制种物联网系统和“智慧制种”APP深度应用。通过实时采集农情、墒情、病虫害等关键数据,实现现代种业管理“五个一”目标,推动种业管理迈入全面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真正让手机成为制种农户的“新农具”。

“以前全家老少齐上阵,忙得脚不沾地,现在一部手机就能管千亩地。”舒龙算起了细账,在制种物联网系统指导下,浇水按需供给让用水量减少了;施肥精准投放,避免了浪费,同时产量还在增长。

制种物联网系统和“智慧制种”APP正改写着“看天吃饭”的种地老规矩。过去“旱不旱伏前都得灌、缺不缺封垄都得补”的传统习惯被打破。

如今,依托制种物联网系统和“智慧制种”APP,农户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并远程控制智能灌溉系统,铺在田间的滴灌带就像人的血管一样将水肥精准供给作物,实现细胞级补养。依托科技助力,2025年,全县4.23万亩订单制种田预计产出稻种930万余公斤,可满足930万亩稻田的用种需求,预计总产值将突破2.6亿元。

收割机正在采收制种水稻(钟勇 摄)

“今年全县4万多亩水稻制种都用上了科技狠活,不仅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生产,还靠智慧系统管理,让田间地头也用上了APP,科技的助力让制种水稻单产有望每亩多收10斤。”岑巩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经济师代国权介绍。

岑巩县把科技“种进”田里,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正变成指尖轻触的从容,科技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钟勇)

编辑:杨贇

https://gz.cnr.cn/gstjgz/20250813/t20250813_5273160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