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跃辉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后进行点评。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曾澎 娄底报道
“教育如钉钉,方向对了,就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从乡镇课堂到县域教研,从创新教学到改革攻坚,新化县教科所负责人邹跃辉用26年诠释了何为“钉钉子”精神。
邹跃辉,女,新化县教科所党支部书记,中学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培训专家团成员,湖南省英语学会会员,娄底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娄底市邹跃辉高中英语网络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新化县邹跃辉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中考命题库成员,娄底市首届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娄底市优秀教研员,新化县优秀教育工作者,新化县十佳青年教师。
26年来,她以教研为锤,以课堂为基,在教育的沃土上凿出改革之路;以团队为翼,以奉献为灯,点亮了万千师生的成长星空。这不仅是她的职业信条,更是一份扎根基层、永不停歇的教育情怀。
从课堂到县域:一位教育者的成长之路
1999年,邹跃辉以一名普通英语教师的身份站上新化七中的讲台。初出茅庐的她,用“激趣-学习-操练-应用”的创新教学模式点燃了学生的热情。课前五分钟的英语谚语、绕口令、英文歌曲,甚至《走遍美国》录像片段,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短短三年,她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稳居年级第一。教学成绩的斐然,让她迅速成长为学校最年轻的英语教研组长。
2002年,全县公开招考教师,她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考入新化一中。担任班主任期间,她打破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将周会课变为音乐、美术、公益实践等多元活动课堂,连续10个月蝉联“流动红旗”,被师生笑称“红旗钉子户”。
2007年起,邹跃辉连续四年担任文科培优班班主任,为全国顶尖高校输送数百名学子。课堂上,她大胆推行“学生主讲、教师点拨”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段一线教学经历,不仅锤炼了她的专业能力,更让她深刻认识到:教育需要创新,更需要扎根实践的韧劲。
观课后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
教研深耕:从“解题人”到“命题人”
2010年,邹跃辉迎来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以笔试、面试、评课三项第一的成绩考入新化县教科所,成为中学英语教研员。身份的转变带来责任的升级。她深知,“教研员不仅要‘教’,更要‘研’”。为此,她白天深入课堂听课,晚上研读教育专著,每年撰写数万字笔记。
她的教研成果直击痛点。针对教师“课堂主题升华不足”的难题,她提炼出《优质课主题升华技巧》;面对新高考新题型读后续写,她总结《续写有法,主题为径》方法论,帮助教师拨开迷雾。
高中英语新教材刚使用,她在深入课堂时发现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工具落后,她连续撰写两篇高质量的论文《高中英语阅读课导入策略研究》《借助图表,发展思维》发表在《湖南教育·教研教改》上,极大地帮助英语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些成果背后,是她数十年如一日对教育规律的钻研与沉淀。
作为娄底市、新化县两级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首席导师,她带领团队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数十场,组织教师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等专业书籍,累计撰写读书笔记数十万字。她主持和参与的省级课题《“英语课堂日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英语演讲资源在欠发达地区高中英语教学重点应用研究》获评优秀成果,主编的《中考英语满分必备》等教材惠及万千师生。
县域引领:扛起教育改革的“硬担子”
2021年,邹跃辉担任新化县教科所党支部书记,2023年全面主持教科所工作。彼时的新化教育面临两大挑战:教研力量薄弱与义务教育质量排名靠后。她以“钉钉子”精神迎难而上——争取局党组支持,在全县遴选60名兼职教研员,覆盖14个学科;组建专家团队“手把手”指导课堂教学。开展常态化的教学视导,每周规定必须下乡听课2-3天,每周一书面反馈,为基层学校的教学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2024年起,邹跃辉利用寒暑假组织上百名骨干教师团队集中研发一年级、七年级新教材的配套资源---这些教学设计、课件、作业免费发放给全县教师,有效地解决了新秀教师不会教的问题。“新教材配套资源”获湖南省首届创新案例奖。仅一年时间,新化县义务教育质量有了显著进步,拔尖创新人才稳居全市前列。
为应对新中考改革,她牵头举办第13、14届中考学科分析会,邀请长沙教科院专家现场指导,覆盖全县108所中学;创新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将音体美纳入期末测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她的统筹下,新化县教研体系焕发活力。2023年,全县13所高中联合举办高考复习研讨会,惠及千余名教师;她指导开发的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配套素材被译林出版社收录,成为全国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是教育改革的探路石,更是教师成长的磨刀石。自邹跃辉主抓科研工作以来,新化教育的课题生态焕然一新——她以"钉钉子"的专注劲,将课题之根深扎课堂沃土。短短三年,全县立项课题如春笋破土,省级重点课题《农村高中英语"沉浸式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直击教学痛点,市级专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破解减负难题,校级微课题更是覆盖全学科,实现"校校有项目,人人研真问题"。为让教师从"怕课题"到"爱课题",她化身"科研领航员",举办"课题实战营",手把手指导开题、结题,深夜伏案逐字批改申报书。如今,课题成果已化作课堂里的春风。更令人振奋的是,新化县教科所在她的带领下捧回"娄底市先进科研单位"奖牌,昔日教研洼地,已成创新高地。
作为党建带头人,她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实践。教科所党支部连续五年获评“优秀基层党支部”,她发起的“党建+送教下乡”活动覆盖全县31个乡镇,累计送课上百节。2023年和2024年9月,她带领30名英语教师组建翻译团队,为国际梯田大会提供专业服务,翻译资料上万字,获国际友人与组委会高度赞誉。
教育情怀: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
“教育不是独行,而是众行。”这是邹跃辉常挂嘴边的话。26年党龄的她,始终以“奉献者”姿态投身事业。产假期间,她抱着孩子加班整理党建资料;双休日,她奔波于乡镇送教;深夜,她伏案撰写教研论文。她的付出感染了无数同行,培养出申学昭、李丽等数十名市级名师,其中多人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如今,她仍保持着“八小时外”的学习习惯:不打牌、不追剧,唯爱读书与打球。“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佐藤一斋的箴言,正是她人生的写照。
从一线教师到教研领军者,邹跃辉用26年诠释了“钉钉子精神”的深意——盯准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扎根教育,一步一个脚印走。她的故事,是新化教育改革的缩影,更是一位基层教育者以赤诚之心书写的时代答卷。正如她所言:“教研是辛苦的,但看到教师成长、学生成才,便是最幸福的回报。”未来,她将继续以“钉钉子”的韧劲,带领团队攀登教育事业的新高峰。
https://ld.rednet.cn/nograb/646949/61/14991961.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