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清晨,隆回县总医院中医医院院区花门街道第二社区分院内暖意涌动。咨询台前围满银发老人等候问诊,居民李大爷攥着刚测好的血压单,笑言道:“以前看专家得大老远跑县城大医院,如今医共体让专家来到家门口,咱就有了健康靠山!”群众满意的背后,是该院区积极响应医共体建设,扎实开展“家医相约,健康可及”惠民活动实践的生动写照。
党建领航“健康路”,医共体织就“民生网”
作为县域医共体建设牵头院区,院党委将“党建红”融入医改实践全过程,积极与基层分院构建紧密型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此次活动,是县中医医院推进分级诊疗、破解“看病难”的坚定承诺与有力实践。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邵玉亲自披褂带队,从多科室精心挑选10余名骨干专家深入社区分院。他表示,“要让‘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县’从政策口号变为百姓真实可感的健康体验。”这不仅是活动现场的宣言,更是医院党委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南。
专家下沉“零距离”,服务精准“有医靠”
活动现场以“功能分区+精准服务”搭建起立体健康保障网,健康咨询区、体检区、内外科诊区、中医特色诊疗区各司其职,处处彰显“把医院搬进社区”的用心。
基层检查+县级诊断,让体检不止于“筛查”。“阿姨,您的血糖有点偏高,回去要控制主食量,我给您留个家医电话,有问题随时问。”内科专家一边细致记录数据,一边耐心叮嘱。活动依托依托医共体资源联动,提供血压、血糖、腹部B超、心电图等项目免费检查,检查结果由县级专家现场会诊,实现“基层采样、县级判读”的服务闭环,省去居民往返奔波,让检查单有了县级医院专家保障。
家医签约+长效服务,让“签约”不止于“纸签”。“签了家庭医生,以后拿药、复诊不用再排队挂号?”面对王阿姨的疑问,工作人员立刻递上服务手册,逐条讲解“优先就诊、慢病跟踪管理、健康咨询直达”等实惠。邵玉特意走到咨询台前,对着围拢的居民反复强调,“家医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绝不能让签约变成‘一签了之’。我们要让每个签约家庭都清楚,家里有个‘医生朋友’,
健康有事儿能随时找到人。”
中医特色+治未病,让服务不止于“治病”。“银针刚扎下去,腿上的酸痛立马轻了!”体验完针灸的张奶奶,紧握中医专家双手感慨道。中医特色环节中,针灸、推拿、耳穴疗法等适宜技术展示区人气爆棚。专家们不仅施展技艺为居民缓解颈肩腰腿痛,还开展中医体质辨识,针对“平和质”“痰湿质”等不同体质,用通俗话语给出饮食、作息的个性化建议,将“治未病”的中医智慧,转化为百姓易懂的实用养生法。
座谈把脉“开良方”,医共体建设“再提速”
在双方交流意见的座谈会上,院区领导和分院班子直奔主题,分院负责人敞开心扉直陈痛点,“眼下,设备不足、人才短缺、信息化跟不上,这些难题制约着基层服务,想给居民多办事却力不从心。”
针对基层分院困境,邵玉提出指导意见,“医共体不是县院帮基层的单向输出,而是县乡协同的双向赋能。”并开出三剂良方,“要建立‘师带徒’长效机制,确保技术帮扶不断档;要打造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资源实时共享;要构建绩效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内生动力。”同时,邵玉高度肯定了两位驻点帮扶医生“沉下去干实事”的精神,期望他们将县级医院诊疗规范和中医适宜技术倾囊相授,多关注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传帮带”,让帮扶成果扎根基层。
座谈会上,双方就强化人才培养与交流常态化等多个关键领域深入探讨,集思广益,共同为医共体建设出谋划策,全方位推动医共体建设再上新台阶。
家医相约惠隆回,共谱民生新篇章
本次活动累计服务群众150余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00余册,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50余人次,4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被纳入慢病规范化管理。但比数据更珍贵的,是居民脸上洋溢的安心,是李大爷不用再奔波前往县城就医的省心,是张奶奶病痛得以缓解的舒心,是王阿姨拥有家庭医生守护的放心。
以仁心守初心,以中医护健康。这场“家医相约,健康可及”活动,是隆回县中医医院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生动注脚。它让党建的“红色”,点亮了健康服务的“底色”,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有了坚实的引领力量;让中医的“特色”,变成了百姓受益的“亮色”,让传统医学在现代健康服务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医共体的“合力”,化作了民生保障的“底气”,为居民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守护网,助力健康隆回扬帆远航。
未来,隆回县中医医院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医共体为抓手,把优质医疗的“触角”伸得更稳、更细,让“家医零距离、健康有医靠”的承诺,真正融入每个隆回人的日常生活,为建设健康隆回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医力量。( 王娟 肖媛 肖红斌)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77UQGKQ05563IQ8.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