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均
上午9点,浙江德清,物流公司的智能调度中心一片繁忙,每日的运营早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民建会员、德清城配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云站在GIS指挥大屏前,指尖不时划过跳动的快递运输轨迹,与各区域运营主管一起商讨当日配送方案。“城北桂语江南小区快递服务点货架还要增加一排,武康城区2号和8号区域今天需要增加两辆机动车配送,东衡村和塘北村今天要二次派送。”她快速作出决策,炯炯有神的双眼投射出智慧的光芒。
破局:城乡配送突围战
“我们的GIS指挥中心就像一个超级管家,让每一辆车、每一件货物、每一个场站都尽在掌握之中。”沈云说。
沈云调出一辆配送车的实时轨迹:“看,这辆从总部分拣中心出发的车,正按照系统规划的最优路线,往相关区域的服务站点派送。这套自主研发的智能调度应用软件,实现了车、货、场的实时精准匹配,效率提升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她顺手指向屏幕上的一个配送点,那里的工作人员已经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即将送达的快递包裹。
在智慧物流配送和县域便捷生活打造领域,沈云已深耕了11年。4年前她成立公司,通过数字配送这个“小切口”来作大牵引,依托覆盖德清全域的物流配送网络和遍布乡间的“数字生活智能服务站”,在全国率先探索“网货下乡+农货进城+服务进村”的“县域一体化数字配送”双循环共富助农模式,为百姓提供数字物流、数字商贸、数字金融、数字家政、数字就业等一站式服务。
在乾元镇恒星村服务点,村民老陈正把自家种的有机蔬菜交给工作人员收储。通过沈云创建的物流通道,老陈种的这些蔬菜很快就会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以前自己拉货去城里卖,又累又费时间,现在这些货都能从服务站出发,坐着城配物联的车进城,价格还比以前卖得高。”老陈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农产品顺着“数字生活智能服务站”飞向城市餐桌,工业品也由此走进农村人家,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生活也愈发便捷。沈云站在指挥中心,望着屏幕上交织成网的配送线路,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这些线路就是德清的共富之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相信路会越走越宽。”
重构:激活县域经济双循环
“‘德鲜配’项目是我们的一大创新,既解决了配送成本难题,又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沈云介绍,这个基于新零售模式的项目,构建了高效的集约化配送体系。在公司总部的分拣总仓,工作人员正忙着分拣各类生鲜农产品,准备配送到城里各小区的自提点。
“我们优先给本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沈云说。服务站里,快递小哥穿梭忙碌,在站点工作的村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一份稳定收入。莫干山镇仙潭村村民沈钱芬之前一直在家带孩子,生活开支全靠丈夫一人的工资来支撑。现在她在服务站点当站长,每个月能有3500多元的收入。“这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感觉自己也有用武之地了。”沈钱芬笑道。
“欢迎有创意、有想法的伙伴加入我们,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更多价值。”在“共富合伙人再出发”招聘会上,沈云热情地向外界发出邀请。目前,众多女性合伙人踊跃加入,为本地农户销售助力,带动增收,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在一次共富合伙人会议上,女性合伙人代表王伟姝激动地分享着自己的成果:“通过我们的线上销售和直播带货,上个月帮助周边农户卖出了5000多斤的蔬菜和水果,大家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共生:数字物流构建共富新生活
沿着德清的街巷深入,一家家数字生活智能服务站犹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居民身边。武康街道玫瑰庄园小区的服务站里,站长李富归正热情地和前来取快递包裹的居民聊着天,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以前取快递很麻烦,乱堆在一起,找一个快递要花好长时间,在购物节期间更是苦不堪言。现在的服务站真是好,干净、整洁、有序,还能顺便办好多事,真方便啊!”小区住户李阿姨根据手机短信提示,在服务站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快递。
沈云深知,要想让服务真正落地生根,让居民真正享受到数字新生活,光有快递服务还远远不够,必须延伸服务链条。这些年,她一直想把商贸、家政、就业、金融、通讯等各种服务功能集聚一身,线上线下齐发力。
“你看我的通话记录,这些天我先后和商务、工会、邮政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沟通,希望能把更多的便民服务下沉到我们的服务站,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数字新生活。”沈云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7A391GN05568W0A.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