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科学界前辈,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简介,第四篇!

来源: 普陀动物世界   发布时间:2025.08.20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陈华癸(1914年1月14日—2002年11月19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昆山。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微生物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及农业化学系主任、院长,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

陈华癸院士是我国农业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首次发现紫云英根瘤菌与紫云英的共生固氮属于独立“互接种族”,提出“华癸根瘤菌”概念(国际上以他名字命名),并分离出纯培养菌株。首次揭示水稻田中厌氧性硝化作用及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种类,修正了传统的好氧硝化理论,为水稻土肥力研究奠定基础。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创始人之一,他推动该校土壤及农业化学系建设,并担任首任系主任,培养了范云六、陈文新等院士及一批农业科技人才。

陈焕镛(1890年7月12日—1971年1月18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陈焕镛院士是我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建成中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创办中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植物学刊物《中山专刊》,对华南植物进行大量的调查、采集、研究,在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胡桃科及裸子植物的分类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先后发表了100多个新种、10多个新属,其中为纪念植物学家钟观光而命名的木兰科孑遗植物“观光木属”和裸子植物“银杉属”在植物学分类上有重大意义,领导主编了《中国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等专著。

陈家镛(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湿法冶金学家、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家镛院士是我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1956年回国后,他主导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并领导湿法冶金研究室,开创了我国湿法冶金研究的新领域。针对云南东川铜矿尾矿回收难题,他提出“氨浸法”工艺,成功实现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转化,显著提高了资源回收率。他研制出 镍包铝、钴包碳化钨等复合金属粉体材料,解决了飞机发动机耐高温及可磨耗密封问题,相关技术应用于国防工业。他还提出“清洁生产”理念,强调湿法冶金中废水循环利用和废渣合理处置,减少污染排放,相关技术成果具有显著经济效益。

陈建功(1893年9月8日—1971年4月11日),字业成,浙江绍兴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复旦大学、杭州大学教授。

陈建功院士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国函数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许多分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独立解决了函数可以用绝对收敛的三角级数来表示等根本性数学问题,得到了关于无条件收敛的判别理论。他因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函数论学派(陈苏学派),享有国际声誉。

陈鉴远(1916年6月15日-1995年5月26日),出生于江苏淮安。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生前是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陈鉴远院士20世纪50年代主持设计建成中国急需的磷肥工厂,是我国磷肥工业开拓者之一。自1958年起参与国防化工新材料研发,创立科学有效的技术开发程序,成功开发水电解交换法、双温交换法等四种重水生产技术,并设计建成多套重水、液氢、偏二甲肼等装置,为国防“两弹”工程提供关键材料。

陈俊武(1927年3月17日—2024年5月1日),出生于北京,籍贯福建长乐。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

陈俊武院士是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主持设计我国第一套年产120万吨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建成),开创中国炼油技术新纪元,结束我国依赖进口技术的历史,该装置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晚年指导完成的DMTO技术,形成了我国在煤制烯烃领域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形成独立的新兴产业。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生前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景润院士是我国解析数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66年5月,他在 《科学通报》 发表研究成果,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质数与不超过两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尽管该定理未完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但至今仍是最接近终极证明的数学成果。

陈梦熊(1917年10月12日—2012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浙江上虞。水文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九三学社社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咨询专家。

陈梦熊院士主导完成近30年的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制定编图方法与规范,首次编制1:300万中国水文地质图,建立我国首个按自然单元编制的小比例尺图系(如黄淮海平原与松辽平原水文地质图)。提出“地下水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新概念,创立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首次运用迭置法反映多层含水层三维特征,该方法在全国推广应用。创办我国首个遥感水文地质培训班,推动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普查中的应用,并编制 《北方典型水文地质遥感图像集》 ,促进遥感水文地质学科发展。

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出生于湖南慈利。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

陈能宽院士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和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解决了核弹头小型化、爆轰波聚焦元件等关键技术难题。他主导的“内爆法”技术为原子弹起爆元件研发奠定基础,并参与制定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方案,确保了核试验的成功。他在金属物理领域开创性研究解决了位错理论争议,推动了我国激光技术发展,为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陈庆宣(1916年4月4日—2005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北黄陂。地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庆宣院士长期致力于地质力学理论研究和学科构建,提出“地壳运动能量转换理论”,系统阐述地壳运动的能量积累与释放机制,为地质力学理论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在李四光指导下完成国内首次扭裂隙实验研究,揭示了扭裂隙排列方位与受力方向的关系。系统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质灾害,主导完成《全球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科研项目,推动地质力学理论在重大工程选址及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参与邢台地震(1966年)、唐山地震(1976年)的抗震救灾及地应力监测,编写地震地质调查报告,为地震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从青丝到白发,科学院院士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各个领域,以智慧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出科研人生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起点,院士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7CC8CVC0553TE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