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科幻美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暨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拉开帷幕,该项目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本次活动汇聚艺术界、科技界、教育界、科幻界的顶尖专家学者及学员代表,通过作品展示与深度研讨,呈现了科幻美术跨学科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新方向。
(学员、教师及嘉宾合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沈旭昆院长作开场致辞。他表示科幻美术是连接艺术想象力与科技创造力的重要纽带,北航作为兼具科技与艺术资源的高校,始终致力于推动跨学科融合,为培养复合型科幻创作人才搭建平台。最近热映的国产二维动画榜首电影“浪浪山的小妖怪”正是於水导演(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在跨学科平台开展的实践教学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沈旭昆院长致辞)
作为项目合作单位,北京漫画学会会长陶冶教授指出“科幻让我们觉得未来并不遥远,科幻美术的发展需要打破专业壁垒。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Marc老师表示“在艺术中寻找科学,在科学中寻找艺术,科幻艺术人才培养这个平台搭建了中西方对话的平台,让更多人基于这个平台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朋友”。
科幻雨果奖最佳美术获得者赵恩哲作为项目导师代表,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跨学科创作超级个体提供了机会,这次项目组成果展示看到了科幻美术作品产业转化的可能性。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姚利芬研究员认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科幻美术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并实践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科幻世界》期刊老中青三代科幻艺术家喻京川、金霖辉、赵恩哲、宫可可更是齐聚一堂,资深航天媒体人周武现场感慨该项目搭建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科普专家钱航认为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走出地球获得宇宙视角,北航在科幻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先行一步,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项目组导师岳路平、俞斌也进行现场远程连线,并提出“科幻美术可以尝试打破科幻作品以文本作品为中心的局面,形成科幻美术与科幻文学竞合局面”。
(项目研讨会现场)
活动期间,学员们对参展作品进行逐一介绍。从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生成的未来宇宙图景,到结合航天工程原理设计的星际探测场景,从唯美科幻珠宝设计到未来世界价值观探索,作品将科幻想象与科学逻辑有机结合,展示了新生代创作者打破学科壁垒的跨界视野。学员代表邵帅现场分享了参与此次高难度、跨领域培训的成长心得。项目负责人庄维嘉副教授表示,该项目历时65天,汇聚了来自科学界、艺术界、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导师力量,对学员进行科学素养、艺术创作、技术应用等全方位培训提升,成果涵盖了动画、漫画、游戏、珠宝设计、科幻场景构建、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催生出多元融合新形态科幻美术艺术作品,尽显跨界可能。
(项目负责人庄维嘉副教授)
专家们一致认为,科幻美术不仅是视觉艺术前沿创新,更是推动科技产业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本次项目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市场潜力与社会价值将伴随技术发展不断凸显。
(学员介绍作品环节)
据悉,本次成果展将面向公众开放至9月5日,后续还将线上展示学员作品及创作理念。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不仅为科幻美术专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模式,更为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新动能。
(嘉宾参观成果展览)
展览时间:2025年8月17日至9月5日(9:30-17:00)
展览地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之家(学院路校区)
(嘉宾参观成果展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