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约翰内斯堡6月1日电 (记者邹松)在桑给巴尔纳兹莫加医院针灸诊室内,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康复教学正在有序展开。第34期中国(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康复针灸科李登科医生,连日来正手把手指导当地护士开展腰背肌训练。这是中国援桑医疗队将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康复理念有机融合的一次创新探索,标志着援外医疗从“输血式治疗”向“造血式帮扶”不断深化。
桑给巴尔地区家庭妇女普遍长期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慢性颈腰椎疾病患病率高达七成。面对每日数十位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问诊需求,李登科敏锐察觉到,当地医疗人员普遍采用针灸、拔罐等被动治疗手段,缺乏系统的康复训练理念。为此,他结合国内三甲医院成熟经验,首创“治疗+训练”复合诊疗模式,旨在引导患者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康复”。
李登科指导患者训练并着重培训当地医护人员。中国援桑医疗队供图
语言沟通成为首个需要攻克的难关。当地居民多以斯瓦希里语为主,李登科探索“医护协同、传帮带教”的教学策略,重点培养护士法蒂玛·阿里·阿卜杜拉掌握康复训练技术。通过视频教学、人体模型演示和标准化流程培训,系统传授核心肌群激活、脊柱稳定性训练等关键知识,初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本地化康复指导体系。
58岁的法塔玛·阿里·赛义德是该项目的首批受益者。患有多年腰椎间盘突出的她,在接受针灸治疗后尝试基础锻炼动作。“第一次感受到肌肉主动发力的效果,”她感慨地说,“中国医生带来的不仅是银针,更是战胜疾病的希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约80%的慢性腰痛源于核心肌群功能障碍。李登科制定的康复方案,强调循序渐进的抗阻训练,有效增强竖脊肌、多裂肌等深层稳定肌群力量,并结合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标本兼治的综合疗效。三个月来,已有127名患者建立康复档案,复诊率同比下降40%,显著提升了临床干预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队队长陈炜表示,这一“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平移模式,既弘扬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有效增强了当地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如今,诊室案头摆放的斯瓦希里语训练指南,正见证着中非医者携手攻克慢性疾病的生动实践。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603/c1002-40492824.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