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交流展示会在京举办 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助力强国建设

来源: 【每日科技网】   发布时间:2025.06.06

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交流展示会在京举办 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助力强国建设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郑翅) 为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发展,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日系列活动之 "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交流展示会于近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 "深耕科学沃土,夯实强国根基" 为主题,汇聚了全国近 300 名教育专家、区域教育管理者及一线教师代表,共同探索新时代科学教育创新路径,为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周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张燕主持开幕式。

一、多维服务体系:助力科学教育人才成长

李天顺在致辞中系统阐释了中国教育学会的会员服务创新模式:

数字化资源赋能:构建课程库、案例库、成果库三位一体的学习平台,向会员免费开放 5000 + 科学教育数字化资源,覆盖实验教学、跨学科案例等核心领域;

成果转化机制:依托 57 个分支机构开展 "三个一百" 征集活动(百篇论文、百个案例、百项课题),2024 年推动 126 项科学教育成果落地应用;

智慧共生平台:建立 "线上研讨 + 线下实践" 双轨交流机制,2025 年已组织 28 场区域性科学教育专题研讨会,惠及教师超 1.2 万人次。

他强调:"学会正通过有温度的专业服务,打造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共同体,为教育强国建设积蓄人才势能。"

二、区域实践样本:从理念创新到系统落地

1. 东城实验区的六大行动

周林介绍,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东城区构建 "目标 - 课程 - 评价" 全链条改革体系:

实施 "科学家进校园" 计划,联合中科院等单位组建 200 人专家库;

开发 "科学 + 艺术"" 科学 + 工程 " 等 12 门跨学科课程,覆盖全区 85% 中小学;

建立 "探究能力 - 创新思维 - 科学态度" 三维评价体系,学生科学素养达标率提升至 92%。

2. 济南模式的四项体系

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宋豫分享市域统筹经验:

课程衔接体系:编写幼儿园到高中的科学教育一体化纲要,设置 "生命科学"" 人工智能 " 等 8 大主题模块;

师资培育体系:实施 "双导师制"(高校专家 + 科研院所工程师),年均培训科学教师 1500 人次;

资源共享体系:整合 37 个科技馆、实验室形成实践网络,年接待学生超 50 万人次;

评价激励体系: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绩效考核,2024 年评选出 50 所科学教育特色校。

三、学校创新实践: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洪伟详解 "三个超越" 办学实践:

超越知识边界:开设 "太空农场"" 量子计算启蒙 " 等前沿课程,配套建设 12 个跨学科实验室;

超越课堂场域: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开展 "小卫星研制" 项目,学生参与发射两颗科普卫星;

超越工具属性:构建 "科学探究 - 工程实践 - 社会服务" 三阶培养模式,近三年学生获国际科学竞赛奖项 47 项。

该校 "科学教育创新实验室" 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示范基地,其 "科学家精神培育" 课程体系已在全国 32 所学校推广。

四、专家建言:科学教育的破局路径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黄晓提出 "三维能力提升" 策略:

跨学科教学转型:建立 "科学 + 语文 + 艺术" 等融合课程开发标准,2025 年试点校需实现 30% 课时跨学科教学;

课程创新能力:推行 "科学项目式学习(PBL)" 培训,要求教师年均开发 2 个以上原创科学探究项目;

资源整合能力:建立 "学校 - 家庭 - 社会" 协同机制,每个学校需对接 3 个以上科研院所或科技企业。

她强调:"科学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创新生态构建者,这是落实科学教育 ' 加法 ' 的关键所在。"

五、活动成果与展望

本次展示会发布《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白皮书》,收录 15 个区域典型案例和 38 所学校创新模式。中国教育学会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启动 "科学教育创新共同体" 建设计划,2025 年拟在全国建立 100 个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培训 5000 名骨干科学教师。

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正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导向" 加速转型,此次活动展现的创新实践,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教育范式。

https://www.newskj.org/kejiao/18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