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获得者何金莲:金翅擘海 莲开并蒂

来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25.06.11

在江西上高洋港村,有一位特殊的“村民”——何金莲。作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选派的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她扎根基层1400多个日夜,用教育者的智慧、帮扶者的担当、奋斗者的热忱,在田野间书写乡村振兴的答卷。

从“三尺讲台”到“田野课堂”

“听说需要人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我想都没想就报名了。”何金莲笑着说。作为教师,她深知“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需扎根现实土壤,回应时代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人才下沉、资源下沉”,她将教育者的角色从课堂延伸至乡村田野,用智慧、汗水、激情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初到洋港村时,何金莲面对的是“一张很难的试卷”:村集体经济薄弱、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这不是试卷上的案例分析题”,她攥紧笔记本,“这是必须答好的民生考卷。”她和伙伴们一道充分整合学校资源,推动“校村共建”模式——联合校工会开展消费帮扶,累计销售大米72640斤、菜籽油18000斤、土特产价值9.5万元,四年来,为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她说:“乡村振兴需要‘输血’,更要‘造血’,高校的科研平台就是最好的孵化器。”

四年驻村工作中,最触动何金莲的瞬间,莫过于看到村民们因产业发展而洋溢出的幸福笑容。记得在袜子加工厂刚投产时,一位脱贫户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小何老师,我从来没有想过,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还能照顾家庭。”那一刻,何金莲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党建+”模式下的创新实践

“这油坊建起来,咱们村的菜籽再也不愁卖喽!”72岁的聂伯摩挲着一桶桶菜籽油,浑浊的眼睛亮得像晨星。何金莲用学校专项经费在洋港村建立起现代化油坊,如今销售额已突破40万元。这,只是驻村工作队绘就的产业振兴图景中的最初一笔。

为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何金莲和工作队队员推出“党建+产业”新模式,他们充分调动当地党员的积极性,四处奔波,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探索各种销售模式。引进袜子加工末端工序,吸纳脱贫户及村民家门口就业,日均增收30-59元;策划“科技师大蜜橘节”,带动土特产销售,为村集体创收7万元。最动人的改变发生在“一米菜园”:何金莲发动乡亲将房前屋后的荒地翻作微菜园,既美化环境又保障村民菜篮子。“小何老师,这菜苗是您送的,头茬菜您一定要尝尝!”村民熊婶篮里的紫茄还带着晨露,映着何金莲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春日里闪着温润的光。在“党建+产业”的创新实践中,工作队利用洋港村有利资源策划并推动了袜子加工厂、榨油坊、农业水稻示范基地、工厂化育秧基地、预制化粪池基地、油茶基地及“一米菜园”基地等多个项目的落地。“产业发展不是拍脑袋,要算好生态账、经济账、民心账三本账。”何金莲翻着密密麻麻的调研笔记,上面记满了市场需求信息和民意档案。

从“解急难”到“筑长效”

把最揪心的牵挂留给特殊群体。当疫情导致精神病患者王婉英断药时,何金莲成了风雨无阻的“摆渡人”。她每日送饭喂药,连续守护半月有余。“小何老师比亲人还亲!”王婉英的邻居感慨道。

“伍毛元:你家有什么卖不动的土特产,我帮你捎城里去卖掉?”周末得空回城,何金莲招呼村民伍毛元问难扶困,并挽起裤腿,爬楼扛袋,把300多斤滞销的黄豆搬上回城的车。

为瘫痪老人购置轮椅,为独居老人送餐送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购买坐便式马桶,解急救难之余,何金莲在思考怎么建立一套帮扶长效机制。

洋港村的“爱心超市”就是这样应运而生。这里的货架上整齐码放着米面粮油,墙上“勤劳积分榜”贴满了小红旗。脱贫户聂大爷正用刚攒的20积分兑换了暖手宝,他指着积分卡笑道:“帮村里扫次大院积5分,比城里超市的会员制还划算!”这项由何金莲设计的积分制度,鼓励低收入人群通过劳动换取物资,改变帮扶“养懒汉”的弊端,持续激发了低收入人群的内生动力。

民生温度与政策刚性的“平衡点”,考验着驻村干部的智慧。由于村民们对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有时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分歧。工作队多次上门挨家挨户耐心解释政策内容和目的,争取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她还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这样的“双向奔赴”,已成为何金莲的工作常态。

初心如磐 步履不停

何金莲和同事带领洋港村从“省级森林乡村”迈向“乡村振兴示范村”,个人省考核为“优秀”并荣获省级乡村振兴优秀干部、市级优秀个人、县级先进个人以及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这些荣誉对她个人和团队来说,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责任。何金莲谦虚道:“成绩属于整个团队。洋港村的改变,是驻村工作队与村民‘遇事共商、责任共担’的结果。”如今,工作队正筹划“乡土人才孵化计划”,希望培养更多本地电商能手,让洋港的土扎粉、葛粉走出江西。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何金莲说,“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团结一心、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于洋港村下一步的发展重点,何金莲及工作队有着清晰的规划和设想。他们希望继续深化校村共建模式,加强洋港村与学校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索更多适合乡村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同时,他们还计划推动洋港村的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项目。

“我希望为村庄留下怎样的‘长效印记’呢?”何金莲沉思片刻后说,“我希望能够留下一支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队伍和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这样即使我离开了洋港村,村庄也能够持续发展和进步。”她深知,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有志青年的参与和贡献。她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深入了解乡村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金翅擘海,莲开并蒂。如今,何金莲即将告别乡亲,走向新的岗位。四年寒来暑往,从校园到乡村,她不曾忘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从田野回到讲台,她同样舍不下朝夕相处的乡亲。为书香亦为稻香,粉笔染华鬓角,泥土爬满裤腿,她用青春栽桃育李,用汗水浇灌土地,诠释着新时代驻村干部“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使命担当。

https://edu.jxnews.com.cn/system/2025/06/11/0208981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