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泰山学院本科生团队研发的“锥光——全自动光纤拉锥机智能生产解决方案”引发行业瞩目。该项目突破传统光纤耦合器制造依赖人工的瓶颈,通过人工智能、精密控制与多学科融合技术,实现光纤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助力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迈向高端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群青年学子以科技为笔,书写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强国担当。
破题行业痛点:用自动化“智造”赋能光通信
光纤耦合器作为5G通信、量子技术等领域的核心器件,其制备长期面临人工效率低、良品率不足的难题。传统工艺中,光纤涂覆层剥离、纤芯上架、熔融拉锥等关键环节高度依赖人工操作,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品一致性差。团队负责人庄梓妍回忆:“调研时看到工人反复调试设备仍难以避免断纤,我们决心用技术创新改变这一现状。”
创新突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硬核科技”
团队历时两年攻关,将滑膜控制算法、光倏逝场建模与工业六轴驱动技术深度融合,研发出三大核心技术:
“会思考”的智能剥离系统:采用旋转矩阵算法替代传统欧拉角计算,结合k-近邻误差校正,剥离精度达±0.05mm,原材料损耗降低23.8%;
“零误差”的六轴协同控制:改良型工业六轴驱动板实现256步微步细分,上架成功率达99.7%,拉锥温度波动控制在±0.1℃;
“全自动”的闭环生产链:通过COMSOL多物理场仿真与LabVIEW实时监控,分光比精度提升至±1%,良品率从87%跃升至98.2%。
育人实践:在“光纤丛林”中淬炼成长
项目背后是跨学科团队扎根产业的生动故事:
物理学专业的刘明昊优化光场模型,电子信息专业的连春升设计硬件控制系统,机械工程成员攻克多轴联动难题。“为调试算法,我们连续72小时守在实验室,但看到第一台样机成功运行,所有疲惫都值了!”成员岳佩晶感慨。团队在山东凯普乐、上海天互等企业累计完成4500次拉锥测试,最终实现从“人工经验”到“数据驱动”的跨越。
成果落地:技术报国的青春答卷
目前,“锥光”系统已在杭州慧通、上海天互等企业投入应用,单台设备日均产能达1200件,效率提升4倍,帮助企业斩获俄罗斯LLS AG公司210万元订单。2024年,“锥光”斩获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建行杯”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10余项荣誉。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主动为中小型企业免费升级设备,助力行业整体升级。“以前靠老师傅‘手感’,现在系统自动完成,质量更稳、成本更低!”凯普乐光电技术总监崔工称赞道。
从课桌到生产线,从青涩学子到技术先锋,这群年轻人用创新诠释了何为“科技报国”。正如他们的宣言:“强国之路或许漫长,但我们愿做光纤中那一缕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青春与创新的交响正激荡出新时代的最强音。
http://www.zgitkj.cn/xinwen/8106491.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