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沈福农田种植基地,一台搭载水稻种子的农用植保无人机飞上了天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按照既定路线,穿梭于田间有序播种,一幅现代化、科技化十足的农耕画卷呈现在眼前。
“无人机播种实现了全程数字化控制,每亩地用种量、无人机的飞行速度、作业高度和撒播速度等参数,都是提前设置好的。”安徽耕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许蛟龙介绍,“无人机操作人员只需将水稻种子装进播撒箱,便可在田间实现精准均匀播种,不仅有效提升了播种效率,也节约了人工成本。”
除了无人机播种,该基地已经把机械化和科技化贯穿种地的全过程。“从前期对土地的施肥旋耕、泡田打浆到中期的播种打药、水肥检测、除草除虫,以及将来的稻田收割,我们都是机械化操作。”许蛟龙说。
该种植基地位于包河区大圩镇农田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内,总面积1309亩,将全部种植水稻,已完成种植面积的90%以上,预计6月20日前种植工作全部完成。
近年来,大圩镇以农田环境整治提升项目为契机,通过田块整治平整、基础设施提升、坑塘生态修复等措施,整合建成高质量农田2047亩。“在农田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通过新增智能化控制闸、智慧虫情监测设备和水质监测设施等现代化装备,实时采集农田数据并依托物联网平台进行分析预警,为农田精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大圩镇农业农村办主任王民华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农田环境整治提升项目为抓手,持续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亚玲 谢文君)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596767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社会新闻网”(shehuinews.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社会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国社会新闻网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